-
双休乱象,教育部终于出重拳了
2025-04-17 14:20:32
如河北对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中学取消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
河南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的几所学校全省通报批评,其中三所学校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荣誉称号、摘星、免职学校主要负责人。
星级之于高中,好比是宾馆或景区级别,直接关系到声誉、招生、经费、资源,以及毕业生的含金量。
评星要求高,竞争压力大,为了上个星,需要几年摸爬滚打,脱一层皮。
摘了星,意味着前功尽弃,也等于赤裸裸打校长和当地教育局的脸。
“双休”的规定年后就发了,但基层行动意愿并不强烈。
据说不少学校“放假”一周之后,第二周开始就开始各种花式“假放”了。
表面上落实了双休政策,可周末作业堆积如山。学生吐槽,光应付作业就得耗费一天半时间。
老师还要求线上打卡学习,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实则是换个地方 “内卷”。
而河北头部的衡水中学则干脆搞一套自己的10+2+2:
连续两周上10天,第一个周末的2天校内双休,学生不能离开学校,第二个周末的2天,周五下午5点以后可以离校,周日上午10点前必须返校。
虽取消周末课程安排,但延长了晚自习时间,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
要求家长签署 “自愿单休” 申请书,实则是要求学生周六留校学习。
学校开放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并安排老师值班,为学生提供指导与答疑服务。
双休令2月份就下发了,乱象大家都看到了,上面会看不到?
为何只见问责学校,不追究教育局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从家长、校长到地方教育部门,充满了“反双休”的冲动,光靠公布的举报电话,刹得住吗?
是想管,还是真想管?还是排除万难,哪怕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可直到今天,翻遍网络,都找不到教育部或省厅有关“双休”的文件或通知。
执行“双休”,东西部不一样就罢了,一个省也是冷热不均,雨露不均沾。
在“问政湖南”平台的微调查中,超10万名家长支持“减负从还学生周末开始”,也有7.4万余名家长认为双休会导致“课程学不完,压缩高三复习时间”。
“为啥杭州市区的高中生就必须要双休,而其他县中或者市的高中都可以单休,孩子在家根本没有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制度执行冷热不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势必乱象丛生。
但如果一刀切,又面临着资源不均、城乡差异的棘手问题。
物理补优班800元、作文私教600元,一周教育支出超3000,“校内减负”变“钱包增负”。
最理想的“双休”是引导自主学习,发现孩子独特潜能,成就与众不同。
但这些并非一蹴而就,学生自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和家校联动。
禁止违规补课、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
如此漫长的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来年,学生学习负担为什么越来越重了?
从“双减”到“双休”,抓而不减,抓而不休,原因是什么?
高中双休能不能执行到底,关键看各地的省教育厅。
高考是全省录取,要双休,全省就该执行同一政策。
“双休”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时一地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教育部的重拳,是对教育生态的一次清理,但真正的改变,离不开包括高考在内的系统改革。
编辑:星星